0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本文最后更新于 17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如有问题,请联系pu_pua@163.com

“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仍然需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召集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开会时就提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此后,他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调动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在论述如何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新思路。“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述的是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 党和非党的关系
  8.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 是非关系
  10.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意义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
  •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一开始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后来又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
  •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

面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也缺乏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经验。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 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 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 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在我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对待两种矛盾的方式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反之,有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 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 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1.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2.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3.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4.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5.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

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的意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工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对此,党把实现国家工业化确定为新中国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要求((tips:: 三个必须))

  1.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
  2.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3.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毛泽东还提出,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还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以及科学教育文化工作、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工作等提出了重要思想理论观点。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提出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构想;1957年3月,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完整提法;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同时,周恩来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要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个现代化“意义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长期探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极大鼓舞了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中国人民,并成为他们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科学教育文化和知识分子工作

  • 在科技工作方面,我们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 在教育事业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 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 在知识分子工作方面,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关于国防建设

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了党的重要议程上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发生了向备战倾斜的重大转变,“三线建设”开始布局。

1964年5、6月间,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三五”计划时,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据此,中央改变“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总目标是: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1966年3月,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后来被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思想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市;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晋、豫、鄂、湘11个省区,其中西南(云、贵、川)和西北(陕、甘、宁、青)俗称大三线;二线是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区;一、二线地区各自的腹地又俗称小三线。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

”一纲四目“

“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一)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台湾领导人全权处理;(二)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

1953年,我们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友好国家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世界局势动荡,根据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加上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争取“中间地带”,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成为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前期,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并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争取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

关于执政党建设

1956年9月,党的八大集中讨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一方面突出地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反对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批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另一方面,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毛泽东就执政党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其中包括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等。

重要理论成果的意义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意义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党领导人民在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并且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也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更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力,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的。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也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同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系。相反,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1.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个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
  3.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转载请注明:
作者:非童
文章地址:https://ppyia.com/mll/mzt/578/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您的评论将经过审核

博主有权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对含有广告信息的评论进行修改或删除

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不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或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发表评论即表示您接受以上规则。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